过年好,过年时候没事做,当然是在家躺着看电视。
说舌尖出4了,当然不期待,但是躺着着也没事做不是嘛,看热闹呗。
果然,在让我们失望这件事上,他们一点也没让人失望。
首先,比3强,广告少了,跟吃饭没关系那些也少了。之前我也忘了哪集,撇家舍业领孩子去学乐器那段,简直是个恐怖故事。
然后,新一季能看出来剧组很努力,想贴近现在的流行趋势,想贴近观众,想贴近或者超越之前那七年已经拍出来的美食纪录片。
但是,失败了。
河北啥好吃的都没有,但是河北拍的《冀味儿》真不差,挺好玩的。让人看到了在一个气候地理都不行的地方,人们为了吃好一点儿付出的努力。
《老广的味道》不用说了,第十季了。广东就是好吃的多。
更别提视频网站拍出来那些好玩的作品了。
舌尖4这个团队就是不知道好的审美,好的美食纪录片是什么样的了。
要么,来点信息量,整点大家不知道的。把博大精深的中国食物,用新的逻辑串联起来。像高三复习时候的“串讲”,把之前按时间学了三年的知识,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再串联一遍,比如,我那时候,电是高二下学的,牛顿定律是高一上学的。高三复习讲的就是,用牛顿定律做电磁感应的题。舌尖1,就是这个逻辑。
要么,来点温情,来点人间烟火,给大家来点食物给人带来的温暖和感动。B站的人生一串那个系列是这个逻辑。
要么,纯讲风土人情的。食贫道和盗月社的片子是这样的,来到一个小地方,或者外国地方。就介绍这里的食物和人民的生活。新时代的正大综艺世界真奇妙。
那么,舌尖4讲了啥?
我也不知道讲了啥。
第一集叫绝活。
我就知道唱二人转得有绝活,吃饭还绝活啊?
二十一世纪过完了四分之一了,吃饭还得上绝活,你对我国七十多年的发展的成果有什么误会?这不是给社会主义建设抹黑嘛?
然后,没创新,好多老梗。
一开始,钓螃蟹。
这种赶海抓小螃蟹,跳跳鱼,小八爪鱼,小贝壳。我都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。
小螃蟹捣碎了腌成酱料,我也看过好几遍了。
我看过东北版的用大螃蟹,更南的南方版用小螃蟹。
我都看过四遍了东西,导演团队没看过嘛。
这要是写成论文你们都过不了查重。
然后,是最被诟病的烤烧饼。
我看起来感觉就是十分不适。不光我一个人不适,正常人看了都不适

对啊,就是烧饼而已啊,为啥要这样啊。以前没有科学没有技术,现在呢?换个不给人烫秃噜皮的安全的炉子就吃不上烧饼了是嘛?
这个就一个人端一锹炉灰控温的炉子有必要在21世纪存在嘛?
片里说就一个人能控制这个炉子,这是正常的是嘛?
这是导演团队的审美嘛?
拒绝现代科技,墨守成规,伤害自己,才是“好传统”?
全宇宙都烙大饼,就他们给自己烙一身伤,这是应该宣传的吗,这是好事嘛。
再然后是那个拔鱼刺,奇技淫巧。拔鱼刺是大鱼身上用的,三文鱼切片之前要拔鱼刺,但是三文鱼大,拔鱼刺用钳子?虱目鱼那么小,一个一个薅鱼刺,那确实是绝活,可是图啥啊。
非得吃嘛?这破鱼没啥不可替代的啊。
这个鱼要是在大陆,就有科学家研究转基因让它不长鱼刺了。没有肌间骨的鲫鱼已经研究出来了。
我觉得这样挺好的,你觉得不好可以把这篇关了,别来杠我。
最后是被群嘲的西湖醋鱼。
改良了73次也不好吃,哈哈哈。
我想说的是,用黄花鱼吊出汤,就为了给草鱼增加一点鲜味。这种买椟还珠舍本逐末的烹饪代表了一种糟糕的,浪费粮食的,没事找事的烹饪审美。
草鱼不好吃,吃个黄花鱼不好嘛?
为什么非要吃一个有土腥味的,多刺的,没有油脂的没有鲜味的鱼呢?
为了浪费掉那条吊汤的黄花鱼嘛?
罪过!!
最后,起油锅炒菜不算绝活,敢放那么多油你也能。